“拖延症”
“拖延症”是指:自我调节失败,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,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。简单的说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到明天,或者放到后面,结果安排越来越往后直到事情挤压的更山一样,最后自己却无能为力或放弃。
"拖延症"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,其实人人都有拖延的时候,如果这些事情只是偶尔发生一两次,那还算正常,可如果你总是找借口,内心确实不愿意做事,那很可能是患了"拖延症"。
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%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,50%认为自己一直拖延。研究结果发现:自我报告为拖延者的人显示出明显的时间忽略的行为证据。有研究者对有拖延行为的个人进行了如下的描述:他们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情,也意识到自己是能做好的,并企图去做,但就是没有付诸实践。
1,不容许别人占用或浪费自己的时间,而自己却不珍惜时间。
2,总是等待“好心情”或“好时机”才去做重要的事情。
3,本来在着手一件事,一有什么欲望和想法,立刻抛下手中事去干下一件……
4,常自言自语:“我明天会更乐意做这件事”,“我缓解一下压力再做。”结果到了第二天也没有热情去做。
5,经常下意识的告诉自己“这不重要”,还自信的认为自己越紧迫越可以做好。
6,老是走神去干别的不重要的事。
患有“拖延症”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。
有观点认为,“拖延症”是由环境因素、任务特征、个体差异等因素造成。
1,环境因素:
拖延行为受任务时间和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有关。
2,任务特征:
(1)任务的难易程度,任务超出能力上限,越容易拖延。
(2)奖惩时限 ,如果任务奖赏及时,会减轻拖延程度。
(3)任务的厌恶程度 ,厌恶越严重,回避和拖延的情况越严重。
3,个体差异:回避失败、不自信、焦虑、完全主义等心理因素,外界刺激因素导致拖延行为。
如何治疗"拖延症":
首先,要接受自己,接受自己有拖延症的事实,只有接受了真正的自己,才能更好的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。
其次,肯定自己,相信自己有改善的动机,发现自己已经做出的改善。最后,了解真正的自己,只有深刻理解潜意识想要表达的话语,才能更快更彻底地改善行为。
具体实施:
2,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时强制自己去做。
3,不要沉迷网络和电视剧或其他无关紧要的应酬。
坚持一个星期养成习惯就会有所好转。
拖延症并没有那么可怕。事在人为,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且持之以恒地去改善,相信你一定可以战胜拖延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